全球疫情未休止,印度更失控,成为亚洲最受害的经济体;南美洲则有巴西;北美洲的美国每日确诊数字仍然偏高;欧洲的波兰成为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,还有土耳其、乌克兰等。为了应对疫情,各地央行及政府不惜一切代价发债救市,暂时将各类副作用抛诸脑后!诚然,若单从各地面对的潜在问题,前景确实难言看好,历史上要化解这些后遗症的方法是战争。
美政府债务势超GDP
为了应对一波又一波疫情,各国采取了大规模刺激措施,不但令政府财政赤字大幅增加,更使全球政府债务杠杆破尽纪录,新兴市场货币与债务危机可能重演。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发布的报告显示,去年各国为应对疫情而采取的财政支持规模高达约14万亿美元(约109万亿港元),占去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(GDP)约11.8% 。
其中,美国由于大选等政治因素,高频率地推出大规模财政纾困计划,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(CBO)预测,美国2021年联邦债务比率将达到102%,而上一次美国政府债务超过GDP,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1946年。
资产起泡沫矛盾激化
私人部门也在央行放水下大幅增加杠杆,令资产泡沫、贫富悬殊和金融体系脆弱等副作用不断加大,全球社会矛盾加剧,各处示威渐见频繁。
去年以股市为代表的金融资产,在央行「放水」后率先实现V形反弹,在通胀依然低迷的情况下,全球主要股票指数屡创新高,虚拟货币「一哥」比特币涨幅更为惊人,去年劲涨逾3倍,现时比疫情时期的低位更上涨近9倍。
与此同时,房地产市场也出现泡沫化的倾向。于疫情期间,美国30年期按揭利率低至3厘以下,楼市迅速火热起来,房屋空置率下降至40年以来新低纪录,楼价升幅达历史高位。
另方面,贫富差距却愈来愈大。根据美联储统计,截至去年底,当地首10%的有钱人持有80%以上的金融资产,因此资产价格上涨的「红利」主要被少数有钱人收取,而普通家庭更多地依赖相对平平无奇的工资收入。撇除最有钱的10%有钱人,美国打后90%的财富群体,占有的财富总量由21世纪初近40%,已经逐步下滑至去年的30%左右。
疫情累去全球化加速
总括而言,在疫情期间,全球资产价格上涨与劳动力市场受损再次扩大了贫富差距,难怪美国总统拜登会向有钱人「埋手」,相信将会成为世界潮流,否则社会必然会发生动荡。
自美国前总统特朗普2018年开打贸易战以来,「全球化」已出现逆流,去年起的疫情带来更多挑战:一是全球产业链的安全性受到质疑;二是疫情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、潜在产出增速放缓,资源竞争的特征更加明显;三是疫情期间的海量刺激政策或继续加剧贫富分化,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频频显现;四是疫情可能长期存在,客观上降低了全球人流与物流效率,阻碍全球商业贸易活动。
劳动人口早已过转捩点
事实上,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,全球化趋势就已经开始悄悄逆转,当年次按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,并为此后欧债危机和新兴市场危机埋下种子。虽然此次危机期间,各国推出本世纪第一轮大规模刺激政策,但全球经济潜在增速迟迟未能回到2008年危机前的水平。总需求长期乏力,导致企业投资不足、技术进步放缓。
与此同时,全球劳动力人口占比在2014年前后迎来转捩点,世界经济进入博弈时代。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,特朗普更提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「美国优先」成为政治口号,加剧了「去全球化」。近年英国脱欧、美国「退群」、贸易战、产业链回流等都是「去全球化」的缩影。
新冠肺炎或成风土病
自新冠肺炎疫情去年爆发以来,全球经历多轮反覆时期,由去年1月起,可分为「6个阶段」。更重要的是,全球民众已由去年1月认为,新冠病毒应在去年夏季消散,变成如今认为可能会长期存在,单是这样,就扭转了储蓄习惯,会大大减低及后的经济复苏步伐。
再者,目前病毒变异,增加了控制难度和疫苗失效的可能性,若是每年皆要打疫苗,相信打击更大。另外,现时有研究显示,病毒会传染猫、兔、仓鼠等多种动物,然后再传给人,增添了经济复原的难度。
就在今年1月已有报道指出,90%免疫学专家认为,未来新冠肺炎将会成为地方性流行。
传统产业发展恐停滞
随着疫情与防控措施常态化,推动了产业发展变迁。强制社交隔离令更多民众开始接受及习惯网上方式,例如网上购物、教育和办公等。
由实体搬至网上的料会形成趋势,意味传统百货公司和写字楼等,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挑战,投资者须多加注意。
由此可见,新冠疫情并非短期给经济带来一次过冲击,由于疫情可能会长期存在,且对心理层面的影响更为持久,因此会导致一些行业资本开支减少、投资收缩、劳动力永久流失,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可能陷入停滞,尤其传统产业。不过,科技及医疗技术有望提高,料对经济生产带来部分正面影响,未来工种也会趋向该些行业倾斜。
量宽负利率料成常态
由于放水太多,除了全球财政政策在疫后面临债务约束问题外,货币政策空间也变得更加困顿。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,各地央行已大幅减息,直至今次疫情爆发还远未回到2008年前水平。回顾美联储自1980年代加息抗通胀以来,虽然经历了5轮减息与加息周期,但每轮加息高位都明显低于上一轮,而且加息周期的时间也拉长,说明政策空间不断变小。
可以预计的是,发达经济体的常规货币政策空间恐难以应对新的危机,量化宽松和负利率等可能成为常态。
事实上,欧美等发达国实施天量财政扩张后,央行沦为「埋单」者,去年美国增发的4.55万亿美元国债中,52.1%由美联储直接或间接购买,最终可能导致国家财政纪律和货币政策独立丧失、政府与主权货币信用面临挑战、高通胀重临等问题。